上海房產交易會 成交量縮20%

台灣民眾對於房地產的習性與中國其實是新當類似的,兩岸的文化雖然有數十年的隔閡,但是,在「選房」、「買房」的觀念上,中國人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卻是差異不大。

根據中國媒體報導,2010年3月21日,為期4天的「上海之春」房產展示交易會,在上海展覽中心落幕。出乎主辦單位和很多參展開發商的預料,從實際成交來看,卻是出現了20%左右的下滑。

根據中國媒體報導,「上海之春」房產展示交易會從人潮流量來看,上海市民對上海房地產的關注度似乎並未減少,前3天的房展會吸引了12萬的本地以及周邊市民參觀,預計整個展會期間人流量達到14萬左右,較2009年13萬人次的參觀量有所上升。作為中國房地產的風向標,房展會現場人山人海的景象,奠定了樓市將在虎年繼續成為關注焦點的格局。

儘管人氣依然旺盛,但從本次房展的成交情況來看,高房價已經造成了實質性的觀望格局。主辦單位表示,4天房產展示交易會上的意向成交金額,預計達到2.2億人民幣,比2009年「上海之春」的意向成交金額成長10%。但是,這些意向成交並不能成為樓市風向標。

而現場近億元的實際成交量,則較2009年1.2億元的實際成交量,下滑了近20%,表明政策調控對房地產的作用仍不能小覷。目前,觀望態度仍然是市場主調,購房者的投資理念更為謹慎與理性。

這次的房產展示交易會比較不一樣的是,周六、周日的展會上出現了很多年輕人。不少是夫婦倆來看房,詢問的方向也與前兩天不同。前兩天中老年客戶較多,多問及產品周邊環境醫療等方面的問題;而周六、周日年輕族群問得最多的是,有沒有軌道交通,到市中心要多久,周邊有什麼學校之類的問題。

看看中國買房年齡層所關心的焦點,是不是與台灣也類似呢?台灣上了年紀的購屋者,同樣是關心住宅附近的「環境」、「醫療」,年輕的購屋者在乎的則是「交通」、「學區」,慢慢了解中國買房的需求與考量,可以拉近認知上的差異與盲點。不過從大陸新聞中可以看出,上海的房價已經漲到買方縮手的地步,從成交量下滑2成的數字可以看出,台灣也必須注意相同的狀況會不會發生。(本文撰寫於2010年3月23日)